2017年1月11日 星期三

台港學生及政治組織交流筆記及心得

前言|關心香港的起點
2014年3月,香港《明報》總編輯劉進圖被砍了好幾刀。原本沒在關心香港的我,被施涵茹拉著去參加3/6《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為劉進圖祈福的燭光晚會,從此之後每當有香港的政治新聞我便會多留意一眼。
2015年6月,自從當上學生會長,有設定Google Alert的習慣,只要有「學生會」為標題的國內外新聞我大致上都會收看,也因此了解到香港許多大學院校的學生自治是很蓬勃發展的,聲明和會長、幹部的發言常常被香港主流媒體報導。讓在台灣的我好生羨慕XD
*要不是看到黃之鋒等人在機場被打的新聞,我還真不知道有這個活動,感謝愛國人士*

1月7日下午,時代力量立委辦公室的助理與香港眾志立法會議員的團隊成員進行交流,彼此談了在政治上遇到的瓶頸與共同努力的目標。記錄其中幾點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現場照片


一、台港相同處

1. 時代力量和香港眾志兩個做為台灣與香港的小黨,前者是318運動後成立,後者是雨傘革命後成立。兩個政黨的秘書長都有提到社會運動和走入政治(包括經營政黨、選舉)所面臨到的問題很不一樣。做社會運動時可以針對單一的議題進行深入的論述與倡議,但走入政治後碰到的議題更多更廣,沒有辦法長期在某一個議題耕耘。
2. 在能夠立法院/會的委員/議員名額很少,但因為選民對新政黨的期望,所以常常要1個人開好多個會、接觸大量的議題,而且很多提案討論會被大黨主導,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把在中央(台灣:立法院;香港:立法會)推動的議題讓地區選民了解,對時力和眾志來說都很吃力。

二、台港相異處

1. 台灣關注的議題較為多元,而香港的議員團隊成員有強調「土地正義」與「居住權利」是他們會加強關注的議題。在原住民的方面,台灣的原住民在比起漢人可能較為弱勢,土地和文化被漢人掠奪、侵占;但香港的原住民(新界原居民)大多是既得利益者,團隊成員以「鄉紳」來稱呼原居民。比起非原住民,鄉紳擁有許多傳統賦予他們的權利。而許多鄉紳對於「改革」、「改變」容易感到反感,很難開啟與他們的討論。

三、我的提問(性別/學生自治)

我在QA時間提問兩點:
Q1. 整場座談裡不論是時力和眾志的所派出的與談人性別比都很糟(男女比5:1),想了解香港團隊對於鼓勵女性參政有沒有具體措施或是有什麼想法?
截圖自時代力量粉絲專頁

A1-1.袁嘉蔚(羅冠聰議員團隊)
嘉蔚說,比起台灣在香港的性別教育又更差,女性在公共參政的發言更被媒體不友善的對待。選舉期間傳媒的操作和渲染讓女性候選人的感情生活備受矚目,社會大眾和媒體會用「女強人」、「很好打」等一些雄性特色很強的形容詞形容女性政治人物,也時常拿男人作為標準,整體氛圍很容易讓有志於投入政治的女性卻步、退縮。嘉蔚特別強調他很驚訝台灣竟然有政黨可以提到「自慰」,這在香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正面肯定語氣)。

A1-2.鄭司律(姚松炎議員團隊) 
*我不太會用自己的話表達他說的,所以這一段幾乎逐字記錄*
我記得這個活動我們是採自由報名參加。我看中的是個人怎麼去回應社會結構問題而不是著重於個人的性別。之前特首選舉5位候選人中有2名女性我不覺得這對於推動香港性別議題有特別作用。我看中的是這2位女性候選人對於行政官僚運作熟悉程度大於身為女性的身分,還有這2位女性候選人都冠夫姓(林鄭月娥、葉劉淑儀),所以你可以看到他們的觀念是怎麼回事。所以我認為這是個人怎麼去回應社會結構的問題。

【心得】時力和眾志都有強調組織內的性別比幾乎是1:1的,這我相信也給予肯定,但組織內的分工又是如何?雖然我無權干涉,但平時在論述上、面對媒體是否多是氣質陽剛的男性?擔任庶務型、文書處理的是否多為女性?我在意的是,搬到檯面上來面對公眾的怎麼就這麼剛好是女性都只有1位呢?我想可能跟黨內平時在培養論述人才的氛圍/方式有關。但也許是我太過敏感了,我不能只憑一次的座談會呈現而評斷。

Q2. 因為自己有經營過學生自治組織的經驗,我發現香港的學生自治比起台灣活絡很多,學生會媒體曝光率高,港大學生會長可以在公眾場合提到港獨,但台灣的學生會對台獨、對政治避之唯恐不及。眾志作為年輕新興政黨政黨,如何看待香港的學生自治?與學生組織怎麼互動和交流?

A2-1. 陳(羅冠聰議員團隊)
軒簡短說明香港的歷史文化和學生自治的關係。
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許多學界崇尚毛澤東思想與推翻資本主義等左翼理論,進而影響當時的學生會。80年代隨著英國統治香港,代議政治、民主政治開始成熟,在70年代搞學生會的人在80年代也有許多積極參與政治,成了第一代的泛民政黨。另外,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的那年),當時香港有許多學生投入中國民主化運動,這也讓了香港大學院校的學生會和政黨、政治有很多連結和關係。

A2-2.鄭司律(姚松炎議員團隊) 
香港的學生自治受英國的影響很深,另外香港也有許多教會學校,這多少也有些影響。在學生參與政治的部分,傘後關心社會的學生增加很多,但還沒到做出整體改變的程度,另外他認為香港的年輕人普遍無法信任組織,多以發表個人意見為主,很難將個別意見凝聚為共識。司律特別提到他第一次來台灣的時候被嚇一跳,竟然有教官在校園裡!(全場大笑)

A2-3.譚棨禧(朱凱迪議員團隊) 
*棨讀音同啟*
香港是直接面對北京統戰工程,在校園裡面當學生會內閣競選的時候,就有些校園已經演變成親中派和民主派兩派對立了,大學變成統戰中重要的競爭場域,難免比較政治化。雨傘運動後,因為運動後的創傷後遺症,讓香港的學運情境處在一個非常分裂、新而複雜的狀態,大學的政治環境目前是令人非常擔憂的狀態,而不是特別自由。

【心得】當天覺得有點難以理解他們的擔憂,但是兩天後與香港學聯和學生會的朋友交流後回頭看,我就明白他們在說些什麼了。請看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香港學聯與學生組織幹部交流筆記


1月9日晚間,政大種子社的星貿、夙涵還有我受華人民主書院的邀請,和林啟驊老師、香港學聯、來自嶺南大學、理工大學、中文大學等曾經當過各校學生會會長/幹部的同學交流,算是一場非公開的聚會。香港的朋友大致上講解了香港學生自治的狀況;種子社介紹了他們協助校內清潔工爭取勞動權益的過程和成果,包含與總務處協商、成功爭取休假及加班費、勞工教育和他們著作的手冊《休息室的故事》;而我就講半年前的輔大灰姑娘的運動經歷。
 天曉得 地下室

以下是交流後針對香港學生自治狀況的統整與記錄:

一、學聯簡介及近期的組織變化

香港專上學生聯會(以下簡稱學聯),是由香港許多大學學生會共同組織而成。64以前多中共/親中人士,64以後則相反,以支持香港民主、本土學生居多。雨傘革命以前,學聯由8所大學學生會共同組成,其中7所為政府資助的學校(意同台灣的公立大學);雨傘革命後,港大、城市、理工、浸會4所大學學生會退出學聯,剩下嶺南、中文、科技、樹仁4所大學學生會經營,但即使已經退出學聯的學生會和學連還是有一定的聯繫。


二、中國因素的影響─國家權力的介入

雨傘革命後,許多親中共的校董進入校園,間接使得學生會和校方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校方對於學生會、會內幹部的監控變的綿密。舉例來說:很多學校內都有言論牆(民主牆),大家可以把對校園的想法寫在上面,若學生會的幹部張貼言論,之前是不太會接到關切電話,但傘後就非常容易被要求撤下言論,曾經有過一個幹部在凌晨時張貼,但一小時後馬上接到電話要求撕除。更有許多學生會幹部察覺到自己的FB、GPA(成績)被監控。另外,如果是沒參與學生會的一般同學成績太低,達到退學門檻,通常去求情都還有挽救機會,但如果是參與學生會的幹部或核心人物成績太低,會直接被以退學處分而沒有任何補救機會,這也發生在好幾所學校。


三、推動香港的《大學法》修法──《大專修例公投》

以香港的語言正確說來,應該是推動《大專修例公投》。類似當前台灣大學法改革陣線團隊推動《大學法》修法。實際上的訴求和遇到的阻礙台港雙方很不一樣。

台灣大學校園中最高層級的會議為校務會議,與會者包含校內行政人員、師長(過半)、學生代表(1/10以上),共100~200人參與;香港大學校園中最高層級的會議為校務委員會(以下簡稱校委會),只有校董可以參加,校委會開會通常約10~20人,學生進去校委會開會還必須簽訂保密協議,也就是不得告知全校同學校委會的會議過程。香港特首(行政長官)擁有指派各大學校董的權力,同時,香港特首還是各校的校監。
*註:港英時期的港督(港都相當於現今香港特首),雖然法令上是各校校監,但是沒有實質參與校園運作。因此這條文是名存實亡,但後來這條文被中共拿來用。*

雨傘革命後,特首梁振英指派許多親中人士擔任各校校董,其中一例為反佔中律師何君堯被指派擔任嶺南大學校董,何君堯原本不是嶺南大學的老師,和嶺大毫無任何關係,因此引發嶺大學生抗議。

第一部份的筆記提到,香港直接面對北京的統戰工程,大學是重要的競爭場域之一,特首透過指派親中校董進而影響校園政策,也因此,香港學聯近兩~三年積極推動大專修例公投主要訴求有三:
1. 廢除特首擔任各校當然校監。
(校監的權力沒有特別規定,但各校校委會要修該張成都必須經過校監簽名同意。)
2. 廢除特首指定各校校董的權力。
3. 增加校委會內校內委員(如學生、教職員或教師)的比例。

但...修法非常難推動、比起台灣的環境艱困太多太多了......

首先,台灣的《大學法》規範著全台的大學院校,但香港每一所公立大學,都有不同的法律,例如港大有香港大學法、嶺大有嶺大大學法、中大有中文大學法......以此類推,修每一部法都得經過立法會(相當於台灣的立法院)。
其次,台灣立法院的立法委員有提案權,但香港立法會的議員卻沒有提案權,若真的進行提案,必須是無法影響政策或財務預算的案子,並且要有行政長官(特首)簽名才能在立法會中進行討論。行政長官的權力如此大,更不用說學聯想要推動的修法是削減特首介入大學院校的力量。

四、台、港大學院校學生會的異同處

*這部分僅記錄印象深刻之處,比較不連續、瑣碎,請見諒。*
1. 財務自主能力
雖然香港大部分學生會的資產比起台灣的學生會來的雄厚很多,但也有學聯的夥伴表示大部分(的資產)根本用不到,原因是學代會(學生議會)會進行預算審查。就我所知,台灣也有一部分學生會是這樣,但與香港不同的是,台灣有一部分學生會運用經費受學務處課外組(課指組)明裡暗裡的限制,讓學生會的財務自主能力大受影響。*以上所書主要憑自身接觸台灣各校學生會的情形,並參考學權小組2011年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報告書。*

2. 學生會費收費及運用
台灣學生會費繳交無強制性導致收取率低,而香港的大學會協助學生會在註冊學籍時代收學生會費,但隨著校內親中人士對學生會的監控越趨嚴密,近一兩年已經有大學面臨到校方拒絕代收的情形,導致當年學生會費僅有4,000元港幣(相當於台幣16,000元)。另一方面,財務運作的行政效率不佳是台港部分學生會共同面臨到的問題,香港學聯一個夥伴就分享,曾經有位學長先自掏腰包花了6萬元港幣購置影印機台設備,結果經費過了整整兩年才撥下來還他。

3. 大家都怕被戰「代表性」?!
我之前做過統計,台灣在一個多月前非常熱門的婚姻平權議題,台灣共有21個學生自治組織,來自19所不同大學對此發出聲明表示贊同。但在香港卻沒有學生會以組織名義支持同志運動,這不外乎是害怕同學拿出「代表性」這個假議題質疑學生會,但我想,既然許多香港的學生會都能夠對政治立場有明確表態,婚姻平權議題不願表態可能不僅是擔憂代表性被挑戰,而是呼應到第一部分的筆記,袁嘉蔚覺得香港的性別教育有待加強,以及鄭司律提到香港許多大學是教會出資協助成立。


五、關於校園中性別及同志運動

我們也聊到學聯的夥伴怎麼看待香港的性別議題與同志運動。其實相較之下台灣的狀況好很多,台灣和香港也都會面臨到宗教保守觀念影響校園教育,進而讓學生對同志有非常錯誤的理解,而香港的情況比起台灣更加嚴重。
不久前的香港學生自殺潮,許多專家學者及媒體解讀為升學體制使得學生壓力過大,不過香港的夥伴說,就他所知,有些學生不僅僅是因為課業壓力,也有因為校園性別不友善的因素,但是性別歧視這個自殺原因,被隱藏升學壓力之下,不被自己的家人、朋友所知道、承認。
聽到這裡十分難過,台灣在婚姻平權這條路,一定要更加努力,我們在台灣做的事情不僅是不要在有下一個葉永鋕,更要照亮香港、日本還有其他在不同土地上的性別族群。

結論|台灣香港,風雨同路

攝於_公共冊所

總的來說,1月7日和9日這兩天的交流與對談,讓我了解到儘管經濟上、歷史上,香港的學生自治有著比台灣好的體質,但香港的學生自治也不如我原先想像中的美好。香港學生更被迫切面對中國因素帶來的影響,而這會相對壓縮學生會與學生之間的討論、立場選擇的二元化使得一般學生對學生自治冷漠、感到卻步。台灣的學生會待解決的問題反而不是國家權力的介入,而是中央主管機關(教育部)以大學自治作為藉口的消極作為,使得各校校方對於各校學生會的常以輔導之名行控制之實。另外在大學法的修法運動上,香港行政機關權力遠大於立法機關,台灣的大學法改革陣線能夠做出的影響的遠比香港學聯來的樂觀。
短短幾個小時的交流經驗,真的讓我的內心非常感動,無法用言語表達,生長在不同地方、彼此互不認識的我們談性別、同婚、學生權益、勞動權益、中國因素、當地政治……即使未來該如何組織、合作,但最大的心得是 : 台灣香港,風雨通路。


後記|感謝-雖然正是學術著作,但完成了這篇網誌我打從心底地開心

這篇我想獻給阿崩(程士華),沒有程士華便沒有踏入學生自治的我。獻給鄧宇佑,在他當學生會長的期間,他的發的文章和臉書動態給我好多思想上的衝擊。獻給陳亮甫還有醫勞小組,是大家瘋狂生產論述間接激勵了我。獻給輔大第27屆學生會的我的好夥伴,沒有你們我一定半途而廢。獻給曾參與輔大灰姑娘的每一位。獻給大學法改革陣線總召鄭婷尹,以及其他在學生自治圈上共同努力的大家。謝謝陶漢跟我一起參加9日的聚會,陶漢和香港學聯的夥伴補充許多現在台灣高等教育面臨到的問題,包含教育商品化、公私立學校資源分配、私校法等問題。謝謝林偉強出借我們溫馨的公共冊所讓我們繼續閒聊。

想厚臉皮說......這篇算是台灣近5年第一篇深入記錄香港和台灣大學校園學生自治與政治環境如何影響校園的文章吧!雖然是非正式、格式也不講究的非學術文章,昨天我還用華藝線上圖書館以關鍵字"學生自治"、"學生會"搜尋過呢!不過如果不是請大家一定要找給我看,我要趕快把這段刪除(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